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币游国际app
作者:力赛科公司 刘征官 来源:本站 浏览数:28473 发布时间:2016-3-11 9:38:27
编者按:来自力赛科公司的刘征官在集团2015年度表彰总结大会上代表技术研发获奖人员发言。发言内容结合其个人工作经历,详细的阐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和体会。
作为2015年度集团技术研发获奖人员代表的身份进行发言,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就个人三年来的工作经历,总结了五点内容与大家分享。
1.我选择技术研发工作的初衷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企业对技术工作也都很重视。我们集团自1988年创办以来就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路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第二,我学的是工科类专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专业对口,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
第三,做技术研发工作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特别是在我们稀土行业,稀土在功能材料这块——声光电热磁各方面都有很深很广的应用。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再认识
科学的目的更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更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国是人才、原材料、基础研究结果的输出大国,但同时我国又是名副其实的技术输入大国。一方面基础研究成果丰硕,每年被sci、ei收录的文章越来越多,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工程化能力又很弱。看似矛盾重重,但更说明我们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在如何把实验室研究成果放大到工业化应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3.怎么做技术研发
2015年中国科学界最重大的事件,无疑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她又是如何做科研的呢?一旦我们紧跟大师的脚步,就会发现大师的科研方法也不过就是先文献检索,再计划思考,接着按计划进行试验研究,最后进行文献报告。我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大致是这样的:文献检索占50%,计划思考占10%,试验研究占30%,文献报告占10%。可见做好科研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里,我特别地摘抄了屠呦呦2011年荣获lasker奖时获奖感言的一段:“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新的灵感和想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也是虔东企业精神之一。那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创新呢?有研究表明, 一件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自己个人的创新贡献率只有5%,剩下的95%都是来自于别人的。这叫做什么?这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得更远”。纵观历史,即使是世界级大师,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无非就是替代、比较和反复等这几招。在今后具体的技术研发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考虑:1)课题的替代;2)原料或路线的替代;3)条件的替代;4)催化剂的替代;5)理论的替代;6)设备的替代;7)分析的替代;8)应用范围的替代等等。
5.逻辑的重要性
这可以说是我个人在项目研发中收获最大的东西,特别是在项目结项时,逻辑的封装作用更是显得尤其重要。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想象力最终也要表达出来,而且这种表达是要符合逻辑的。可以说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比想象力还更重要。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经过“逻辑学”的课程学习,随着“80后”逐渐成为工作主力军的时候,问题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失误都与逻辑有关。学校和企业原本是最强调逻辑的地方。企业在用人、融资、管理、研发、营销、战略、战术等方面都应该强调逻辑,因为逻辑是基石。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对各位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或启示。